当地时间21日,美国和欧盟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,双方正式签署贸易协议,并发布了联合声明。协议条款几乎可以用“欧盟大出血”来形容:美国继续保留高额关税,而欧盟则在能源、科技、投资等领域向美国开出天价支票,承诺未来数年掏出万亿美元来“讨好”特朗普政府。

(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和美国总统特朗普)
中方此前一再提醒欧洲,要认清美国霸凌的本质,不要被其牵着鼻子走,应当坚持多边主义,与中国携手反对单边制裁。然而,欧盟最终还是选择了“装聋作哑”,无视中方的苦口婆心,反而主动跪向美国,给特朗普送上巨额利益。这份协议,不仅对欧盟自身经济构成巨大损失,也暴露了其在大国博弈中的“软骨病”。

“不平等协议”:欧盟甘做牺牲品从条款看,美国在关税政策上只做出极其有限的象征性让步:大多数欧盟商品依然要被征收15%关税;汽车关税降低必须以欧盟立法削减自身关税为前提;航空、药品、化工等领域仅恢复最惠国待遇,这本来就是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。

(欧盟是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)
反观欧盟的“回礼”却极为慷慨:全面取消美国工业品关税;给美国农产品、海产品大开方便之门;承诺购买高达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,以及400亿美元的AI芯片;未来三年欧企还要在美国战略领域投资6000亿美元。
换句话说,这是一份典型的“美国赢麻了、欧洲出血了”的协议。美国既保住了保护主义的利益,又获得了能源、科技和投资市场的巨额红利。欧盟则成了牺牲自身产业、补贴美国经济的冤大头。

特朗普不会满足,只会得寸进尺欧盟幻想通过巨额利益输送来“买平安”,但这只会让特朗普看穿其软弱。一个甘愿用万亿美元“买和谐”的大型经济体,在美国眼里就是任人宰割的肥羊。可以预见,特朗普不会因此而满足,反而会加大对欧盟的极限施压。

(欧盟和美国的博弈已经分出胜负)
这份协议里已经埋下伏笔:美国要求欧盟在原产地规则、钢铁铝市场保护、数字贸易壁垒等问题上继续谈判。换言之,未来美国还会继续索要更多条件。特朗普的逻辑很清楚——既然欧盟能让步一次,就能让步第二次,直到榨干为止。
而欧盟的反应更让人失望。本应在中美欧三角关系中保持平衡,联合中方抵制美国的霸凌,但欧盟选择了投降。可以说,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失败,更是战略上的自废武功。

欧盟失去独立性,中国或成下一个目标欧盟服软后,一个危险的趋势正在显现:美国接下来可能把更多精力转向中国。在特朗普政府眼中,中国是唯一有能力与美国抗衡的大国,也是唯一能真正影响美国霸权的对手。一旦欧盟彻底丧失独立性,美国就更有底气在贸易、科技、金融等领域对中国发难。
(中美贸易谈判)
事实上,这样的苗头已经出现。美国正在酝酿新的对华芯片和新能源领域限制措施,还可能借所谓“公平贸易”之名推动对华关税加码。特朗普的算盘很简单:先把欧洲“拿下”,然后集中精力围堵中国。
但问题是,中国不是欧盟。

中国有韧性,有底气,也有决心和欧盟相比,中国的体量、产业链完整性和市场潜力都要强得多。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,也是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和商品贸易国,拥有足够的经济韧性来抵御美国的施压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在面对美国的霸凌时态度坚决。过去几年,美国多次在贸易战、科技封锁上挑起事端,中国并未屈服,而是通过稳增长、促内需、拓展“一带一路”伙伴关系来逐步化解冲击。特朗普对这一点心知肚明——他敢对欧盟挥舞大棒,却对中国不得不保持谨慎,因为一旦与中国彻底翻脸,美国自身的经济和产业链将遭到沉重打击。
这就是中美博弈的本质差别:欧盟被打怕了,选择用掏钱买安宁;中国不怕打压,选择用实力硬抗霸凌。最终的结果必然不同。

(特朗普吓不倒中国)
欧盟与美国的这份贸易协议,注定是短视和代价沉重的。它让欧盟失去了独立自主,暴露了战略软弱,更让世界看清其在大国竞争中的真实地位。欧盟没有与中国联手反对霸凌,反而选择对美国低头称臣,这是对自身长远利益的最大背叛。
接下来,美国肯定会把矛头转向中国。但与欧盟不同,中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、战略定力和政治意志来面对挑战。特朗普虽然咄咄逼人,却也清楚:对欧盟可以极限施压,但对中国则不敢轻举妄动,因为代价太高。在这场决定全球走向的大博弈中,欧盟已经先行出局,现在,考验中国的时候已经到了。